我难忘的1993 ——坚守谱写辉煌路 编者按:李晓华老师是1993年建校时的第一批老师,至今仍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岗位上。在建校20周年前夕,李晓华老师以饱含深情的文笔回顾了与英豪学校一同成长的经历,似乎带我们一同回到了英豪学校创业阶段那火红的岁月,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英豪学校、对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以及对创业者的崇敬。本文画面很忠实,总结也很有思考。事业的成功,需要奋斗,也需要总结。 前者使后者充实,后者使前者提高。读此文,可以让熟悉这段历史的英豪老员工重温过去,可以让不了解这段历史的英豪员工朋友们知道英豪创业者的雄心和创业路上的艰难。为此,我们分两期连载这篇文章,以飨广大关心英豪事业的朋友们。 在英豪学校建校20周年庆典盛会即将到来的喜庆日子里,许多经历过这风风雨雨、悲欢离合的老英豪人此时都会感慨万千。值此庆贺来临之际,我和曾经奋战在建校初期同甘苦共患难的老同事一样,心情无比欣喜和激动。蓦然回首将近20载的沧海桑田,不少珍贵的记忆仍历历在目。而最令人刻骨铭心的“日历”应定格在1993年建校初期的这段时间,每次检阅记忆,这段日子总会泛起层层涟漪。 作为英豪建校时的第一批“开荒者”、参与者和见证者,回首20年的教育、教学路,我清楚地记得,作为广东省当时唯一的一所民办学校,在我省乃至全国教育史上都是一个标志性产物,因为在1993年9月1日这天,“中华英豪”已开始扬帆起航,也是从这天起,民办教育事业也开启了新的大门,肩负起新的责任,迈向了新的辉煌。 1993年,广东珠江三角洲及沿海发达地区相继掀起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办学体制也悄然在发生着变化。席卷而来的商品经济大潮,犹如一夜春风起,冲击和改变着人们对传统教育的观念和办学体制的认识.我和英是多年的好朋友,闲来无事,在一起交往谈得更多的是想到南方闯一闯,展示一下自己的潜能。七月的一天,英南方的亲戚告知广东一所民办学校招聘老师,同意她去参加面试,几天后英告诉我学校已经正式录用了她,同时还带来了好消息,根据我的条件,校方也同意我去参加面试,当时是既兴奋又激动。 中华英豪学校——多么磅勃的名字,多么使人振奋—— 编入日程的应聘还是让我有些忐忑。不能打无准备之仗呀,得好好准备一下才行。我连夜赶写了2篇教案,又到学校器材室,把上课所要用的器材如:接力棒、小皮球、跳绳等装进大袋子里。同时也把美好的希望一齐装进“袋子”就直奔火车站了。 颠簸而漫长的旅程,伴着夜幕降临在广州这座让许多人憧憬而向往的城市,拎背着大包小包穿梭在行人中,已无心欣赏广州的夜景,急忙按英给的地址去寻找住处,辗转了大约一个小时总算找到了地方,英热情的接待了我,并安排了第二天面试事宜。 窗外的月光皎洁明亮,思绪也慢慢延伸,祈祷、忐忑、胡思乱想……明天会是怎么样的呢?——也许明天就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 第二天,我到了广州旧部前小学,负责面试的是谭副校长,他详细询问了我的一些情况后就开始安排试教。体育课一切按我的设计顺利进行,师生配合的非常默契,孩子们在有趣的活动中不断传来欢快的笑声,也许是被课堂上师生互动、默契配合所吸引,教学楼上探出无数个脑袋,这更增加了我上课的信心。铃声响了,听课老师纷纷走来和我握手,从他们的表情上可以看出——“我成功了”!此时,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我快步走进谭校长办公室,谭校长对我讲:“李老师,你的课上得非常出色,老师们都评价你上课效果好,孩子们喜欢,这样,下午你再来学校,等待刘校长做最后定夺”。 下午到了学校,刘校长已经在办公室等候,初次见面,刘淑贤校长给人一种威严、干练、精神的印象,她介绍了英豪基本情况和目前筹建状况,随后她讲:“你的试教课上得很好,得到了听课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认可”。接着又说:“你一个女孩子自带体育器材,这么老远来到广州,真是不容易,我代表学校欢迎你”。听完这番话,我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的泪水了。临别前,刘校长又拿出一本精致的画册,说:“这就是中华英豪学校建成后的模样,你觉得怎么样?”“太美丽了,碧波环抱,青山绿水,我喜欢这里!我高兴的连声回答。 返回洛阳的火车上,随着窗外掠过的风景,仿佛置身于轻盈的梦境,憧憬着那幅即将展开的美丽画卷。 7月16号,教师录取通知书寄来了,要求我8月5日报到。离别家乡前,要处理好工作,安排好孩子,同时我也鼓励我的爱人启去英豪应聘,当时学校正在搞基建,需要大批的保卫人员,由于他之前是省足球队队员,体格健壮、气势威猛,启欣然答应,后来,在广州花园酒店17楼经过徐鸣主任面试,他也顺利通过面试。徐主任随即要求他马上上班, 7月18日启离别家乡匆忙的南下了。 我和英于8月4日晚上7点顺利到达了广州,两人的一大堆行李显得那么累赘,出站口处,迎接我们的是——启和唐。本以为这么长时间没见面,一定是亲切温馨的问候,谁知听到的确是逆耳声音:“太掉价了、太掉价了,(北方话:丢人)谁象你们一样,到广州带这么多东西来”。我一副愧悔难当的模样,心里充满了疑惑。出租车上,启轻轻地在我耳边讲:“你们上当了,学校根本不是咱们想象的那样,现在才盖了二层楼,工地上到处是烂泥巴,上班累的腿都快断了”。一番话似一瓢冷水迎头泼来,我强做镇静的说: “既来之则安之吧,看看再讲”。 到了旧部前小学已经很晚了,刘校长及何魁初老师热情接待了我们,给我们安排了住处,并告诉我们说目前的条件比较很简陋,你们要克服一下。当我们走进了“自己的宿舍”映如眼帘的是房间里摆满的简易木板床,宽大的窗户上没有任何遮挡。屋子里已有先行入住的老师,靠近门口还有2个空床位,我们连忙开始整理床铺,把床单直接铺在床板上,几件衣服叠起来充当枕头,我想,这张硬邦邦的床也许是我到英豪要适应的第一步。 第二天,学校召开了全体教师大会,同时宣布学校董事会的决定:“从即日起举办第一批教师学习培训班。每天要按作息时间正常学习、讨论。由于英豪还在建设中,这段时间安排大家暂住旧部前小学,早餐自己解决,中、晚餐在学校食堂吃饭”。 新来的老师们都还不大熟悉,听说应聘老师来自全国各地,很多国家级、省、市级优秀老师,有些还曾经在原学校当过校长、主任。条件都不错,据说应聘资料已装有几大麻袋。所以互相打听情况、热情的介绍自己。一天傍晚,忽然门外走进一位身穿大红短袖上衣的女老师,给人印象极深的是她灿烂般的笑容,操着一口湖南普通话向大家做了自我介绍:“大家好,我叫谢丽梅,今年29、湖南人、请多关照”!紧接着深深鞠了一躬。我们都被她有趣的表情和真挚的情感打动,纷纷和她热情交谈。 又过了几天,仍是在会议室开会,教学部老师和生活部老师分坐在两侧,大概有50多人。这次主席台上坐着董事长及几位董事会成员,主席台的左侧坐着一位女士,身上穿着一件绿底碎花的连衣裙,看上去颇显疲劳却显得很有气质,当时我们都在下面猜想她会是学校的什么“大人物”?会议上她也做了简单发言,大家直夸她口才好。后来得知她就是马莎女士。刘淑贤校长在大会上也给我们介绍了小学陈主任,他戴了一副金丝窄边眼镜,独特的八字胡子,直挺的腰板,俨然一个“日本军官”,接着介绍的是学校另一位负责人陈桂贤,看上去比较年轻,头正中扎一个小辫,端庄娴静。两位领导都非常有礼貌,大会上,陈董事长慷慨激昂地讲到了学校宏伟前景,讲到董事会三人一行乘车如何选购校址,讲到四月六日学校奠基和广州市领导在一起的情景,陈总激动地说:“办教育是一个造福社会、培养人才的善举。当然,这里还有经济上的考虑。从市场上看,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自然会把孩子的教育放在首位,这就会出现一个庞大的教育市场,家长投资子女教育等于买到中国最后一只原始股;更重要的是,从教育的特殊性以及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上讲,教育应该是多元化、有个性的。一个家庭随着经济基础和政治地位的改变,孩子的教育环境、理念、手段都要作出相应调整。干部子弟、富裕家庭子女、聪明的孩子就需要选择到有针对性的学校接受教育。”老师们全被他的精彩演讲所打动,最后,陈总谈到目前学校正在紧张的施工,工地上正不分昼夜的加班加点赶进度,会后,陈总坚定地说:“我们一定争取在9月1号开学”!陈总的话像一个口号,又像一个宣言。 从此,我把学校当作了“前线”,天天祈祷不要下雨,天天盼着从前线给我们带来好消息。可是天公不作美,经常下大雨,哗啦啦的雨声覆盖着老师们的叹息声。记得那时印象深刻的是刘医生,他深深的眼眶,高高的鼻子,私下里大家都叫他“犹太人”他似乎怀揣心事,每当开会时笔直端正的坐着,那一双忧郁的大眼睛直视着前方。一次开会,我坐在他的旁边,因为知道他刚刚从施工“前线”回来,就悄悄的问他:“喂,学校的工地进展怎么样?”他面色深沉的说:“不好,不好”。然后就再不做任何解释了,这似乎更证实了我们的猜测,施工肯定不顺利,前景扑朔迷离。 一天上午分小组讨论,大家正兴致勃勃的谈论着,突然风尘仆仆的走进了一位年轻的女孩,她大大的眼睛,圆圆的脸蛋红扑扑的,非常像新疆姑娘,大家连忙问她;‘你怎么才来报到?只见她一副愤恨的样子说:“别提了,没有买到卧铺票,是从兰州坐硬座三天三夜熬过来的,车上人挤人,连厕所都上不了,更别说吃饭了。”当时我想她真的了不起,在炎热的车厢里煎熬几天是多么的不容易。随后她给我们讲了一段更离奇的故事:“下火车后我手上拎一个大包,另外背一个小包,里面有证件、还有带的生活费。当走出站口检票时,一个男青年猛夺我的背包,毕竟我身单力薄,几下就被他抢走了,举目无亲,我焦急万分到车站附近的岗亭求助警察帮忙,当我说明情况后,那位人民警察却大言不惭的说:“去,你把那个人抓来,我来处理。”讲到这里大家都忍不住的都哈哈大笑,这是多么可恶的事情,让我来抓,那要你警察做什么用,相信广州不会再有第二个这种警察出现。这就是音乐老师康静的传奇故事。 迷茫的日子里,老师们则小心翼翼地数着日子过,一周后,宣布分配正副班主任名单,我被分配到一年(2)班做副班主任。同时我又认识了新来的美术老师,他长发飘逸,说话犀利,敢做敢当,我们都觉得他非常像“五四青年”式人物,但干起活来却很卖力。他,就是温利新老师。 在旧部前学校生活的时间感觉那么漫长,为做好开学准备,学校要购买书本、教具、物资等,每天货车送货到旧部前小学,所有人必须承担着搬运工作,反反复复、上楼下楼,无声的语言、有声的脚步…… 八月十三日,学习讨论仍在进行,下课后,我喜出望外的看到启和唐,因为是从学校“前线”回来的人,大家非常激动、七嘴八舌的询问工地的情况,我下意识的拉了老公的手,连忙让他坐下,坐在他的对面,四目相望,充溢着温馨与美好,过后有老师说:“真的羡慕你们这一对小两口” ……晚饭后,老公悄悄的对我讲:“我已经请过假了,明天赶回去上夜班”。一副俏皮坏笑的表情却蕴含着幸福的模样。夜幕不知不觉降临,我们有些茫然,今晚怎么安排住宿呢?我们四人在走廊里边走边张望,忽然发现三楼有一个空教室,里面堆放着乱七八糟的桌椅,太好了!做一下临时招待所吧,不由分说和英两口立即动手,腾出空间,找了两张床板做“隔离”墙,但考虑到还是互相影响说“悄悄话”,我和启就把床板搬到阳台上。这样觉得塌实了许多,也放松了许多。 夜晚,柔美的月光铺洒在小小的凉台,躺在凉爽和露水弥漫的夜幕中,仿佛大自然为你披上了美丽的嫁衣,我和启依偎在一起,谈着孩子、谈着未来。他还告诉我近来工地施工情况进展,教学楼已经盖到二楼,学生宿舍有两栋,已快要完工,教工宿舍已打了地基和木桩,我激动地反复说:“哎,那我们该有希望了吧”?他的鼻子翁动着,嘴角露出一丝的苦笑,随着细微的鼾声他已疲惫地进入了梦乡……第二天,发生了一件苦不堪言的事情,启和唐要回工地了,正准备在动物园门口附近乘车去从化,途中突然几个不友好的家伙,一边威胁一边说:“外地人,快把钱交出来”!他们两个人立即背对着背,把手架起来说:“我们没有钱”!这些人仗着人多,开始推打起来,唐拼着命杀出一条生路,跑出很远,启身板魁梧,竭尽全力也逃了出来,很幸运,没什么损失,不然真成了“桃花劫”了。 由于经常下雨, 105国道正在修路,道路坎坷不平,公交长途车艰难的行驶着,好不容易汽车开到温泉后司机就坚持不再往前开了。天色已晚,深山野岭怎么办?他们毫不气馁,挥手拦汽车,可快速飞驰的汽车像箭一样从身边飞过,天色越来越黑,几乎丧失了信心,来,他们把上衣一脱,手拿衣服摇呀、摇呀,终于,一辆大货车鬼使神差的在他们面前停下了。“原来车坏了,需要修理”,启一边近似讨好地凑近搭讪着。一边祈求着师傅帮忙搭车,好心的师傅听说他们在英豪工作,愿意拉他们一程。就这样倒霉的一天结束了。 时间飞快流逝,工地仍处在热火朝天的施工,启和全体保安队员需要24小时一轮岗的紧张工作。24小时,脚步踏过工地每一寸土地,那双球鞋不知何时已经绽开,暴露在阳光下开口狞笑。繁重的工作使体力也几近透支,早晨醒来,启突然感到头晕目眩,大汗淋淋,跌跌撞撞地走到唐料村的门诊部看医生,一量体温三十九度八,后来,启吃了一把药就昏睡过去,由于自小身强体壮,从没如此高烧过,这次,他二天一夜也没吃上一口饭,走路浑身发软,事后,他告诉我那几日他的精神就临近崩溃了。 转眼,离到英豪学校还有一个星期,老师们完全没有了初来时的那种兴奋劲了 ,同时,队伍中也显得有些躁动,传言学校承诺教师的工资会有所改变,于是彼此间的闲言碎语多了起来,记得当时应聘了两个特级教师,其中一人曾任广州某校的校长,年纪约50多岁,他们几个聚在一起,经常行为诡异。人群中窃窃私语,谈工资,提意见,过了几天这几位特级教师不辞而别再也不见踪迹,队伍军心有些动摇,为稳定老师们情绪,刘校长给我们开了大会,不断的安抚大家,给我们鼓气,会后,大家仍意犹未尽,讨论声此起彼伏,这时,一位老师突然踩上木凳上激动的发言:“老师们,我们强烈要求和董事会会谈,不答应我们的条件决不进从化!” “对,不答应条件我们不进从化”教室里伴随着稀稀拉拉的掌声,有几个人随声附和着。 中午时分,董事会领导分别找老师谈话交换意见,当时站在板凳上的人不知去向,气氛也没有那么紧张了,只见一个老师提了几点要求,其中一条要求我记忆犹新:即请董事会考虑在从化街口镇给老师购买住房一套。全体老师响应并热烈鼓掌,为他的智谋和胆量而喝彩。二天后一切平静如常,刘校长告诉我们:“董事会还是按规定办事,大家不要乱猜疑,对学校要有充分信心。每人先发500元生活费,其余的以后补上”。 8月15日,这是最后一次开全体大会,只见陈董事长又憔悴了许多,他信心十足地告诉我们:“老师们,你们马上就要提前进入学校工作了,现在学校工地上有几千个民工在夜以继日的工作,工程将进展很快,到了学校你们将会眼前一亮……董事长的话像一束炫目的阳光,刺穿笼罩在我们心头的阴霾,激发了沉寂已久的斗志。 散会后,大家都在猜测陈总应该有多大年龄, 50岁、45岁、48岁,后来刘校长告诉我们陈总现年35岁,惊叹之余大家都为他的事业心深深地折服了!准备进驻英豪学校,8月18日放假一天。我首先买了一个超大的编制袋,然后到附近商店里买了许多日用品。看到老师们高兴劲,刘校长调侃说,旧部前老师在广州这么多年都没有你们这么会搞批发,望着像小山一样的各种旅行袋,大家情不自禁的哈哈大笑起来。 1993年8月19日,一个令人终身难忘的日子,我们告别了广州旧部前小学,开始了新的生活,老师们把各自的行李搬上了大巴,怀揣着各自的梦想,前往中华英豪。当时的105国道到处是施工路标,尘土飞扬,塞车严重,汽车走走停停,一路颠簸,由于部分老师晕车,加上天气炎热,所有车窗全部打开,每个人头上、身上布满了尘土,下午4点多,经过将近六个小时的行程,汽车终于沿着唐料村曲曲弯弯的羊肠小路,缓缓停到了学校附近一个疗养楼门前,此时的大巴车车身上布满了黄土,而老师们则像是从沙漠里逃出来的落荒者,一个个疲惫的搬着行李下车。 “人间自有真情在”,让人感动的是下车后已经先前来工地工作的,以柏伟一行的英豪公司人员热情的夹道欢迎我们。给了我们巨大的温暖。我暂把行李放在脚下,打量身处的周围环境。原来自己此时置身于半高山坡的一座老干部疗养楼的空地上,周边道路坎坷不平,路边杂草横生,而马路下边一大块空地,堆放着无数件大大小小建筑材料,远远望去,开阔的一大片空地上高高耸立的施工架子,推土机、粉碎机到处可见,无数面红旗在工地上飘扬,无数个民工在工地穿梭忙碌,眼前看到的一切,使我几乎眼前一“黑”,差点倒下,落差之大始料不及,交织复杂的心情难以言表。 老师们暂时住在附近的干部疗养楼里,它是学校专门租下来给大家做宿舍用的。房间分配下来,我们房间住8个人,上下铺,房间虽小,但条件还可以,天色渐黑,疗养楼里涌动的是今晚新居住的首批英豪教师,此时,我盼望着能看到启,山坡下只见启匆匆忙忙走来,近距离相视才发现由于长期接受强烈阳光,脸庞是那样憔悴,我稍许有些激动,:“你,你,怎么样?”只见他焦急地说:“晓华,来不及了,我马上要值班,你自己先收拾一下,明天我再来看你”。望着他匆忙离去的背影,清晰可见衣背上斑斑汗迹,我不由深深叹息:“他怎么会变得如此糟糕”。 第二天上午,每人领了一顶草帽在教工餐厅集中,陈总给全体老师做了动员报告。他对大家说:“现在是建校时期,也是非常时期,为了尽量的赶工程和进度,保证学校能够在9月1日按时开学,每个人都要贡献力量,所有老师和工作人员全部都要到工地上去参加劳动”。事后,我明白大家的任务就是做“民工”,检查材料到位、进展速度,有点“小监工”的味道,另外还要搬运物资、清理施工现场等工作。老师们被分成几个小组,分别由组长带走,我被安排在第四小组,只听一声:“第四小组组长郭颖鸣”,随着声音望去,只见走到队伍前面的是一位长发披肩,穿着比较时尚的女孩子,我心想这样文弱的女孩子还能领导我们?几天下来,大家确实改变了对她的看法,她每天上班提前到岗,工作中话语不多但干劲很大,而且对我们要求比较严格。一段时间以后,她整个形象骤变,头发蓬松、脸色发黄,一身简单的休闲便装取代了那套时髦的衣服。但我们和她的距离却亲近了不少。 面对人山人海、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我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看到工人握着钢钎,抡着大锤,还有的挑着柳条筐运碎石,高音喇叭安置在疗养搂的最顶层,广播里不断播送着“学习雷锋好榜样、向前、向前、向前,咱们工人有力量”等革命歌曲。每天都会有大量的表扬稿、好人好事从广播里传来。工地上民工的号子声、推土机、搅拌机、碎石机交织在一起,仿佛是一首优美的交响乐曲,大家都感觉到紧张、亢奋、激动,仿佛回到了大跃进年代。每日奔波在工地上,不知疲倦的干着干着。 在学校后广场中央的高高的土坡上有几棵高大的松树,它犹如工地一道优美独特的风景。远望松树,郁郁葱葱,高大挺拔,近看,亭亭玉立,苍翠欲滴。唐人诗云“山远始为容,江奔地欲随”,我以为树亦如此。 大松树下是一个休息的地方,每日下午下班后,众多民工聚集在那里,喧闹异常。他们会很有秩序地排队等候领取当天的工资,场面壮观。路过之人,总会刻意的停下来看看这有趣的场面。 清晨,站在疗养楼的顶层,仿佛站在了山的顶峰,离天很近、很近,眼前密密的蜻蜓飞绕——这是我从没看到的。远处老鹰挥动着翅膀,成了一个飘忽的黑点,若隐若现。那英豪天空上独特的云,那种由浅云和深云,低云和高云,流云和浮云组成的无限纵深;一缕金辉。悄悄的爬上四周的山峰,我感觉和大自然连在一起,和英豪连在了一起。 晚上,我们是如此盼望能睡一个踏实觉,不要夜夜起来搬运物品。可客观条件是从后方广州旧部前学校到英豪的路途状况极差,要5、6个小时。所有的书籍、课本、课桌椅及办公物资都需要我们卸货。记得一天半夜12点多,物质运到了学校,疗养楼里一声哨响,“集合了,动作要快”!老师们立马起床奔赴工地,搬的搬,抬的抬,把货物卸下送往目的地。“活”总算干完了,大家松了一口气, 拖着疲惫的身体躺在床上,浑身的关节像散掉一样,幻想着今晚或许能美美睡上一大觉,谁知半夜二点左右,门外又是一声吆喝:“老师们,快起床!课桌椅到了”,这就是号角,就是命令,那时候的人反应特别灵敏,不由分说连忙起床,我随着房间里的老师迷蒙着眼睛跌跌撞撞的往工地走去。 已是午夜时分,可工地上仍灯火辉煌,探照灯照得人不敢睁眼。我们从卡车上卸下桌椅,一趟又一趟的往教室里搬运,由于我穿的是凉鞋,一不小心我的大脚趾磕碰到铁皮上,顿时鲜血直流,这深更半夜的去哪里包扎,自己咬牙坚持用凉水冲了冲,一个老师连忙递来一些卫生纸,简单的把脚指头缠了几下就算包扎完毕。回去的路上,只见老师们一个个低着脑袋疲惫不堪,我也是一瘸一拐的,疼痛难忍,不知道哪位老师突然大声的说:“明天我要投篇稿子表扬你们”,标题是:“披星戴月工地忙,个个都像三太郎”,他风趣的话语逗得大家开怀大笑,忘却了大半的疲劳。 过了今夜又黎明,每天上午8:00大家准时要到各自岗位上工作,在宿舍门口每人可以领一瓶矿泉水,我每次用空瓶在房间里倒上凉开水,预备好自己喝,而领的那瓶水就偷偷存下来留给启喝,天气炎热,而他需要在工地上到处巡逻,很多地方也没有地方遮阴,经常是大汗淋漓,他住的唐料村根本没有开水喝。记得他初到工地时,可以“奢侈”一下买健力宝喝,随后就逐渐降低标准,买大瓶矿泉水喝,再后来,就只能买七毛钱的汽水喝,由于汽水质量差,经常喝得肚子咕咕叫,肚子涨、嘴巴渴。那时,我把每天发的一瓶矿泉水视为至宝,在工地上我保持灵敏的状态,随时发现他的踪迹,看见“目标”就连忙跑过去,把存放在草帽里的水递给他喝,后来有些老师发现了这个现象。直夸我是一个“贤妻良母”,可我心里总觉得酸楚酸楚的。 刚开始,学校保卫工作人员非常紧张,有时他们一上班就是24个小时,随后又调整到12个小时。没有遮阳的地方、没有防雨的设施,遭受着阳光或雨水的“洗礼”。一天启突然告诉我说:“你来这么长时间了还没有到我的住处去看看,今天邀请你参观一下我的‘寒舍’怎样?”于是,我们踏着泥泞的乡村小道来到了村里唯一的一座小楼前,灰暗的路灯映照着楼前一个木牌标志,上面写着“塘料村村委会”。走进宿舍,一间不足20平米的房间内高低摆放10张床,墙壁斑驳,飘落着潮湿的霉味,屋里飞满了蚊虫,房间里连个像样的凳子都没有,坐在他的床边才发现靠床的墙壁上密密麻麻的爬着一串串红蚂蚁,我的皮肤一阵抽紧,“这你怎么能住地下去,”屋子里被我异样的声音渲染得更加昏暗,他苦笑着说:“已经差不多习惯了,隔壁是一个没有冲水设备的简陋卫生间,如果大便时还必须用棍子往下捅才行,宿舍楼下有一口井,我们经常和农民在一起,每天用桶打水冲凉”。靠近窗台往下望去,果然热闹非凡,许多农民光着脊背谈笑风生,一桶、一桶地在往身上淋着水,接着他说:“我们刚来的时候还敢喝井里的水,现在说什么也不能喝了,说不定大家冲凉的脏水已经流到井里去了呢。 工地上,没有白皙的皮肤。原本有的,用不了一个月,即被强烈的阳光晒成棕色;工地上,没有轻声漫语,无论男女,说起话来都是铿锵有力,因为在轰响的机械设备声中,不知不觉中就养成大嗓门的习惯。永远无法忘怀93年那个被太阳炙烤得近乎窒息的炎炎夏日,学校工地机器轰鸣,一片忙碌,工人们头顶烈日,挥汗如雨。拉着装满沙石的手推车,步履辛难的劳作着,泥土灰尘四处飞扬,而老师们在学校已建好框架的建筑物里,大伙一个跟一个的鱼贯而入,不时得低下头来,不断的清理石块,一会就觉得透不过气来。在学生宿舍的工地现场,一位电焊师傅正在切割钢筋,帆布手套磨出了一个个洞。师傅告诉我们每天都要换个手套,不然手都要烫出泡来。 当时,工地沿途没有一棵树苗,我们只能在每天上班和下班时间到高坡上的大松树下集合,好盼望能享受到绿荫下的那份微微的凉意。有一次,一辆大卡车载满了一车木桩,因为马上要投入施工,民工们急忙往下搬运,我们这些“监工”也一起跟着搬运一些小树桩。天气太热了,一会儿衣服全湿透了,气也喘不过来,脑子里却一直鼓励着自己要坚持,坚持,再坚持。突然,一位老师脸色苍白缓慢的蹲下来,哇,随着呕吐声,我意识到她中暑了,连忙把她扶到松树下休息。这时,广播里传来工地指挥部高昂振奋的声音,“离9月1日还有8天了,工人师傅们、老师们你们辛苦了”!这声音似战斗的号角鼓舞着我们继续战斗在工作岗位上。 在教师中年龄最大的是苏琳老师、张老师,紧张的劳动使张老师终于顶不住了,发烧39度多,晚上大家约好去看她,只见她神智不清,眼睛紧闭。听说队伍里有一位气功功底不错的老师,于是连忙把“大师”请来给张老师治病,当把她的外衣脱掉时,意想不到事情出现了,只见张老师后背上挂着一件鼓鼓囊囊的东西,我们不由自主地退了出来,房间里仅剩下两个老教师,小心翼翼帮她把衣服掀起来,我顺着门缝往里瞧,只见张老师脊背上斜挎的是用长丝袜做的一条背囊,袜带里面装了很多百元大钞。不可思议的是原来她是把财产置放在这里,这个“机密”仍保留至今。 半个月了,许多老师的头发又长又乱,没理发店怎么办?这时小温很积极的充当了理发师,让人没想到的是他还有一套理发工具,一招一式还颇有点意思,几天后,越来越多的老师不停的光顾他的“理发室”,一天中午,我动员了启去领略一下“理发师”的技艺,理发完毕,头发倒剪掉不少,整体一看可真不敢恭维,头发稀稀拉拉、坎坷不平,透过外面强烈的阳光,越发觉得这个怪异头型显得格外滑稽,为了这个“菠萝”头型,启难过了好多日子。 工地上的工作分工是极其细致也极其严格的,谁都没有理由不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离开学还有几天,我和启遇见了帅气的徐总监,高高的个子,四方脸上带着笑容,一笑起来就露出两排整齐的牙齿,说话富有磁性。他告诉我们他也喜欢运动,特别爱打篮球。然后吩咐道:“学校即将投入开学准备,最重要的是管理好学校一批重要电器设备”。要求启去看管这批电器设备。为了不辜负领导期望,同时保证开学设备完好无缺,启决定24小时吃住在工地上坚守岗位,确保万无一失。 离开学仅剩三天了,广播里传来了开学的倒计时,但学校外环路在雨水的渗透下,已经变成了厚厚的黄泥路。很多人质疑道,“到现在还是这样的烂泥巴路,怎么可以让老师相信如期能开学”?说实话,我看着这情景也格外着急,这能行吗?第二天早上起床,奇迹出现了,泥巴路已经都变成坦荡的水泥路,让我们深感惊奇和敬佩。据说昨晚工人师傅们不分昼夜的赶进度,是他们创造了奇迹!“英豪速度超越了深圳速度”! 工地的所有劳动者是一个群体,无不体现一种力量的凝聚,学校工地,一个山包也许几天之内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不经意间一条玉带般的新路就会展现于眼前。我无数次告诫自己:从开始的奠基到最后的竣工,或许我在其中的作用是微不足道的,但有自己的参与使我感到无比自豪。 8月30日上午我们去清理教室,任务是最后清理一(2)班教室,把剩余的瓷砖搬出去,大家分成小组,排成一路接力传递,突然,推土机的轰鸣声惊扰了大家,只见陈总驾驶着推土机,费力的操作着那台推土机,脸上显出刚毅的神情,那深深陷进眼窝的眼眸,注视着手里的方向盘,很快坑坑洼洼的地段变得平坦了。此时,我们领略着陈总的坚毅和魄力,他的精神鼓舞着现场的每一位老师。 9月1日,家长和学生进校了,我们终于松了一口气,各个教室整洁明亮,黑板上的欢迎词,光廊的标语,广场上的气球,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在一年(2)班教室里面,我亲手为郭东琪(已英国留学回来)小朋友佩戴班级标志的时候,画面定格在师生灿烂的笑容里——一九九三年九月一日。 有人说,陈忠联本人的经历是一部传奇;也有人说,陈忠联所创办的学校及发展,就是中国教育界的一个神话。报纸曾记载着:“1993年,中华英豪学校在从化县创立,别出心裁一次收取教育储备金15万元,并水涨船高迅速增加到30万。30万,普通老百姓一辈子也赚不到的数字,为的只是买一个学位。仅仅一个月,“中华英豪”已经集资一个多亿,仅仅三个月,在从化良口镇的荒山野岭间海市蜃楼般出现一个亚洲仍至世界一流的校园,谁说不是奇迹。 怀念英豪20年前的那些风风雨雨,更怀念和英豪风风雨雨一起走过的那些英豪人。我庆幸自己在英豪工作,忠诚、豁达是我们最基本的品质,唯拥有忠诚的信念,我们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才能在困难面前逆流而上,而豁达是一种宽容的姿态、乐观的态度、豁达的心境能帮助我们笑看挫折,勇敢、快乐的走向未来。 如今,校园最美的杜鹃花姹紫嫣红地绽放,充满着我们的遐想与怀念。那喧闹的工地,坑洼的小路,雄伟的钟楼,美丽的小桥流水,翠绿的芒果树,庭院式教学区边上的小亭恰似与我朝夕相伴的朋友。在和英豪共同成长的岁月里,我将铭记人生中最值得回忆和珍惜的一切。 (李晓华) |